学术信息

学术信息

您的位置是: 首页 > 学术信息 > 正文
2025全球粮食安全青年科学家论坛在沪举行
发布日期:2025-10-29访问次数:

10月20日至22日,第23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在上海举行,国务委员谌贻琴以视频方式向大会开幕式致辞并宣布开幕。大会以“聚天下英才、谋合作共赢”为主题,来自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600多名专家与会。

2025全球粮食安全青年科学家论坛作为大会的子活动同期举办,论坛从跨学科视角共话全球粮食安全治理,涵盖成果发布、主旨报告、闪电演讲、圆桌论坛、项目路演等8场学术研讨和人才交流会。来自我校以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德国莱布尼茨转型经济农业发展研究所、哥廷根大学、汉诺威大学和林肯大学等国际组织、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开展深度学术讨论与思想交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副部长俞家栋、外国专家服务司司长聂生奎先后到场指导交流。


开幕式暨成果发布:共话粮食安全数智治理

论坛于21日上午开幕,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杨少波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代表我校向与会专家学者致以热烈欢迎。他表示,粮食安全事关人类生存,保障世界和平与发展,中国在维护世界粮食安全中贡献了重要力量,希望全球青年科学家加强合作,致力于解决全球面临的粮食供给、营养健康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等重要问题,为构建全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奋进。


开幕式后进行全球粮食安全数智治理成果发布,我院熊航教授发布粮策大模型(AgLAMP),该模型构建知识数据双驱动框架,实现多维度个体决策仿真,为农业政策提供精准事前评估工具;李剑教授发布粮食市场预测与预警系统,该系统整合多维度数据,实现对以玉米为主的粮食作物的产量和价格的精准预测。21日晚间的央视新闻联播展示了论坛成果发布环节的相关画面。



新闻联播展示论坛成果发布现场


主旨报告与闪电演讲:碰撞粮食安全解决方案

为期两天的论坛中,国际热带农业研究所研究员Hope Webber,德国哥廷根大学教授于晓华,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游良志,以及非洲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Felix Dapare Dakora等做主旨报告。报告涉及热带农业的重要作用、机器学习技术的应用前景、气候关联风险的生产影响以及根瘤菌在作物系统中的多功能作用,为解决全球粮食安全问题提出新思路和新方法。

在闪电演讲中,7名学者从跨学科视角共同探讨全球粮食安全的威胁、挑战、机遇和解决方案,展示最新研究成果,涵盖小麦育种技术、地缘冲突威胁、中巴经济走廊框架机遇、全球病虫害综合治理项目、生态治理与粮食安全、以及教育培训和青年科学家支持赋能等议题。


圆桌论坛与项目路演:搭建粮食安全合作平台

会议还为青年科学家搭建多元交流平台,通过资深—青年学者对话、产学研圆桌论坛、跨学科对话以及项目路演等形式,推动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在对话环节,资深专家和青年学者共同探讨粮食安全的制约因素、历史成就和未来展望;产学研圆桌论坛聚焦牛角瓜在非洲的推广应用与发展前景;跨学科对话则研讨农业科学技术和支撑体系的未来发展路径。项目路演环节,我校自主研发的黑米品种、多功能棉花、高产高蛋白宜机收玉米以及柑橘规模化栽培技术集中亮相,凭借技术创新性与应用潜力,引发在场嘉宾的高度关注与积极反响。

全球粮食安全青年科学家论坛是由yl6809永利官网集团、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和德国莱布尼茨转型经济农业发展研究所联合发起举办的国际性论坛,旨在汇聚全球粮食安全青年科学家的智慧,共同探讨和应对全球粮食安全挑战,通过主旨报告、圆桌对话、项目路演等形式,共同应对全球粮食安全挑战,为构建可持续的全球粮食安全体系注入青年力量。


2025全球粮食安全青年科学家论坛合影


人社部副部长俞家栋在论坛交流


人社部外专司司长聂生奎在项目路演现场指导交流


撰稿:孟盟

摄影:晏华华

编辑:徐哲

审核:李谷成、曾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