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在城乡二元结构的条件下,从发展初期的以农促城(农村资源进城)阶段,再到发展中期的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工农互促和以城带乡阶段,每一个阶段的城乡关系调整都成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法宝。当前,识别城乡融合的关键环节,进而进行针对性布局,是推动社会经济的再次跃迁、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的战略举措。
第一,促进城乡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在二元分立的背景下,促进各类要素在两者之间实现跨区域、跨行业的自由流动和公平交易,既是实现经济效率的前提条件,又是促进城乡融合的基本要求。一是要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着力建设功能完善的用地市场、结构优化的资本市场、流动顺畅的劳动力市场、转化高效的技术市场等,发挥市场对城乡要素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二是完善市场交易规则和监管体系,着力打通要素城乡流动“堵点”与“卡点”,引导城乡资源更多配置到乡村振兴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建立联农带农的利益联结机制,健全增值收益合理分配机制,确保农民公平分享增值收益;三是培育科技、数据、生态等新要素市场载体,逐步消除获取壁垒,提升新旧要素流动形成联动效应和集成效应,强化数据要素等要素对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旧要素”的赋能作用。
第二,推动在城乡之间流动的要素转变为资本资产。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结构转型与动能转换的关键阶段,面临若干问题和挑战,比如多种城乡要素的分布分散且不容易标准化、多流动主体遭遇体制堵点断点、多类政策的实施步调不一致不统一等等。在这种情况下,仅仅依靠市场化配置不足以一体性解决这些问题,继而达到产业使用的“最小规模”,稍不留神就会加重进城资源和下乡资源“闲置与短缺”并存共生的困境。这不仅影响后续资源的进一步流动,也难以形成产业、见到实效,出现各种形式的“烂尾工程”。为此,需从以下三方面着力:一是要强化城乡统一规划,将城市更新和农村现代化一并设计,从市、县、镇、村谋划一批融合性强的重点项目,提升关键区域的要素集聚水平和协同效能;二是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与集体“三资”监管平台等多网融合、功能协同,实现对要素整合、流转、定价和监管的全链条管理,同步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和“资产规范形成”;三是推动增强教育、医疗、养老等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普惠共享,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一体化水平,在方便要素整合利用的同时,提高资本形成效率。
第三,推动产业融合发展。该环节事关城乡融合的效益实现和可持续性,对提升整体资源配置效率与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一是创新融合的形态,以现有产业为基础,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推动城乡两地的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完善产业支持保护制度,要提高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效能;二是以县域为载体,培育产业融合的场所,强化城乡产业分工协作,提高多种特色产业强区和现代产业园区建设力度,引导城市资本、技术和人才资源下沉到园区与农村“土特产”资源对接,引领农业农村资源的标准化建设进程,加快在园区与城市市场和科技对接融合,形成各类田园综合体和功能区;三是因地制宜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坚守底线红线,确保在融合过程中不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不把耕地改少、不把粮食生产能力改弱、不把农民利益损害。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低收入人口走向共同富裕的机制研究》(编号24BJY150)的研究成果。
指导单位:湖北省委宣传部理论处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李志平(yl6809永利集团/数字农业研究院 教授);李时豪(yl6809永利集团研究生)
责编:王舒娴